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期待为您带来更加愉悦和舒适的阅读体验。
---
富裕三代,却难以再续三代辉煌?世界顶级财阀洛克菲勒家族是否真的已走向没落?
2023年福布斯最新公布的美国富豪榜中,洛克菲勒这个响当当的姓氏已无踪影。自2017年家族第三代掌舵人老戴维去世后,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财阀似乎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坊间流传,洛克菲勒家族如今的资产不过百亿左右,对曾经的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的掌控权也早已荡然无存,正一步步滑向没落的深渊。事实果真如此吗?
展开剩余89%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财富”似乎被划分成两个世界:一边是现代社会的商业精英,另一边则是那些传承多代、历史悠久的财阀家族。然而这些家族,尽管积累了大量财富,却鲜有家族成员在最新的财富榜单中亮相。
洛克菲勒家族中最后一个出现在财富榜上的人物,是五年前去世的第三代领袖戴维·洛克菲勒。他以敏锐的投资眼光、活过101岁的长寿,以及对慈善事业的热情而闻名于世。
但即使是戴维,在21世纪的很长时间里,也只是徘徊于富豪榜500名之外的边缘地带。去世那年,他的排名甚至跌出500名,滑落至600名之后,整个家族的财富排名也随之逐年下滑。
这种情况主要源于两个方面——慈善捐赠与遗产继承的影响。
富人遗产税一直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话题。戴维去世时,美国联邦还未进行税制改革,他不得不面对高达40%的联邦遗产税和赠与税。此外,美国采用联邦和州法并存的司法体制,戴维的继承人还必须支付各州规定的遗产税和继承税,才能正式继承财产。
经一轮税务结算后,戴维名下资产理论上可能只剩一半左右。考虑到他生前大量捐赠给慈善机构,最终落入继承人手中的财富可能缩水超过七成。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很多关于富豪慈善捐赠的报道,往往不会提及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背后究竟是谁在掌控。美国法律对慈善基金会的持有人信息及资金流向并无强制公开的要求,慈善机构因此成为富豪们避税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信托基金在美国法律中不被视为个人资产,非上市公司也无须公开经营状况,私人银行更不会披露客户信息。公众能看到的某位富豪财产,只是冰山一角,就算是美国国税局,也难以全面掌控其全部收入和资产情况。
因此,在合理避税和资产转移等多重手段的配合下,看似因遗产继承而大幅缩水的家族财富,实际上大部分只是以不同形式隐匿起来而已。
所谓洛克菲勒家族的140亿美元资产,不过是金融媒体根据公开信息推测的估算。这个家族在与美国司法部门的“较量”中,实打实地算得上是“鏖战百年”的传奇。
洛克菲勒家族的创业史广为人知,被众多“成功学导师”奉为范例。其独特的投资理念、社交哲学等内容被反复宣扬,却很少有人提及,一百五十多年前,约翰·洛克菲勒创业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与当时美国法律的“博弈”。
1850年,年仅12岁的约翰积攒了50美元的积蓄,折合当时相当于熟练工人两个月的工资。他选择将这笔钱借给身边邻居,赚取利息回报。
到了中学时期,约翰又开始帮邻居们报税,赚取一定的报酬。熟悉《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明白,在实行私人报税制度的美国,有多少避税漏洞可以钻。
无论是私人放贷,还是协助避税,都属于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行为。但当时的约翰还未成年,即便被发现,也难以受到严厉追究。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发现大量石油资源,吸引无数淘金热般的财富追逐者蜂拥而至。已经创办贸易公司的约翰却冷静判断,石油短期内大量开采必然导致价格下跌。他没有急于进入原油市场,而是将所有资产押注炼油厂,低价收购原油,提炼煤油再销售,从中赚取可观利润。
这种投资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约翰逐渐渗透到油井开采及原油供应领域,并开始大举兼并其他小型油企,手段合法与非法并用。
1870年,他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联合四十余家中大型石油企业,整合了全美石油产业链,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垄断集团,共同制定了石油开采、运输等一系列行业规则。
巅峰时期,约翰基本掌控了美国石油价格,甚至间接左右铁路运输税率。因为只要他一意孤行,可以让石油运输绕开某州铁路,令该州政府无法收取任何费用,地方政府为保财政收入,只能与他“议价”,调整州税法。
标准石油公司还在19世纪末进入英国、德国、法国市场,一度掌控英法全境的原油合同。1900年,标准石油控制了美国88%的成品油产量。那时美国盛传,约翰·洛克菲勒掌控着全国四分之一的财富。
如此庞大的垄断自然难逃政府打击。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标准石油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勒令解散。其他国家也借一战之机拆分洛克菲勒的海外资产。
但这并未根本动摇洛克菲勒的势力。通过皮包公司、股权转让、债务质押等复杂手法,标准石油虽然解体,其核心继承者埃克森美孚依旧崛起,家族在石油领域依然拥有巨大影响力。
不仅如此,约翰·洛克菲勒深谙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之道,进入20世纪后便与花旗银行等金融巨头合作,涉足金融业。巅峰时期,家族旗下金融机构掌控全美超过十分之一的储蓄存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金融实体。
当然,这些成就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争议。洛克菲勒家族曾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美国民众用“章鱼”形容这只伸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贪婪巨兽。为了改变形象,约翰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
这不仅是为了改善声誉,更是为家族渗透政界铺路。到第三代,这种策略终于见效——家族从对抗法律逐步转向与法律相结合。
那么,在拥有庞大财富之后,洛克菲勒家族做了什么?
至少在美国,踏足商界几乎是每个富豪家族的必经之路。从老约翰晚年起,家族便高调参与慈善事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这不仅提升了声誉,更凝聚出强大的舆论支持。
这股力量使家族在全球商业活动中备受关注,节省了大量宣传成本。借助慈善带来的好名声,他们往往能在与多国政府谈判时获得更多优惠和让步。
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被贴上“打压慈善家”的标签。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成员在美国政界崭露头角。戴维的兄长纳尔逊·洛克菲勒,凭借家族声誉成功当选州长,后更成为美国副总统,进入国家权力中心。
虽然纳尔逊在任期间以“铁面无私”著称,在调整富人税法上对家族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家族通过政治便利获益匪浅。
比如赤道几内亚的石油开发案:该国90年代发现约50亿桶原油,但技术匮乏,需寻求国际合作。埃克森美孚凭借与美国政府的紧密关系,成功排挤英法俄竞争对手,拿下合同。
然而赤道几内亚仅获石油利润的12.5%,绝大部分收益被石油公司及其背后的美国赚走。
在政商合一的格局下,这种“互利共赢”模式在美国司空见惯。洛克菲勒并非唯一,但无疑是最善于利用这种体制的家族之一。
有人或许会说,三代过后,洛克菲勒家族不再有在政界影响力深远的领导人,也没有成员通过创业开辟新的商业帝国,家族实力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但绝不能低估老牌财阀的潜力。时至今日,美国众多大型商业项目仍引以为荣的是“洛克菲勒参与”,投资集团亦将其某些操作视为行业风向标。
庞大的家族成员分散了财产,难以在财富榜单上频繁露面,但他们在各自领域积累的实力,依然庞大如天文数字。
洛克菲勒家族真的没落了吗?与曾经掌控多个国家石油产业的辉煌相比,确实黯然失色,但他们依然是一个庞大且沉默的巨兽。
在全球经济放缓、美国民众情绪趋激烈的当下,在马斯克等新兴明星富豪成为舆论焦点的时代,老牌财团选择低调隐身,远离风口浪尖,也许才是一种更为明智的策略。
——本文由“青史浩然”原创,已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发布于:天津市658金融网配资-正规炒股配资-在线配资门户-10大股票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