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西藏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4篇

西藏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4篇

时间:2023-04-30 11:25:03 浏览次数:

篇一:西藏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

  

  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西藏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GDP年平均增长率加快,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本文拟从经济的资源要素出发,通过人口、资金、资源的现状分析,试图诠释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标签:

  西藏经济

  经济总量

  产业结构

  农牧民收入

  一、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关于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西藏的草地、森林、水能、矿产、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已发现的矿产达10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居全国前五位的就有十几种,但受交通、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西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西藏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有5600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0%,但现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还不足可开发利用的0.5%。光能资源:西藏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总辐射值接近世界最大值,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撒拉沙漠地区,其丰富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此之外,西藏土地资源的面积之大居全国之首,热能储藏量居全国之冠,其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但这些有利条件目前尚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电影、戏剧、音乐、宗教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西藏有遍布各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人文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举世闻名的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及浓郁的藏族风情,是西藏文化产业的资源依托。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产业才刚开始萌芽。

  区位资源。西藏的区位资源具体体现在它位居祖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西藏边境线约4000公里,与南亚五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接壤,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独特的地缘优势。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边境贸易,边境线上边民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众多贸易场所。现在西藏对外通道交通便利,贸易基础相当牢固。如亚东口岸,距不丹首府适布约300公里,距锡金首府甘托克约100公里,到印度沿海城市加尔格达也只有几百公里,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20公里,离西藏首府拉萨460公里,且都有公路相通。但由于诸多因素,西藏区位资源的优势并未在西藏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其边境贸易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对外贸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政策资源。中央政府历来将西藏作为全国的特殊贫困地区而加以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灵活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西藏享受着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外,西藏还拥有强大的政策弹性空间,有条件制定和实施一些特殊政策,这些为西藏各族人民发展生产起到很好的调动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中,能享受以上这些优惠政策待遇的惟有西藏。

  2.关于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匮乏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缺乏更为突出,已经构成了现阶段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西藏和平解决50年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适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但全区文盲、半文盲仍高达36%,在全国最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人口的5.97%,大学文化程度占0.56%(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文化人口,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文化人口),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3.7年。绝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还未达到小学4年级水平.每1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最低。产业部门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系统职工,平均受教育时间仅4.3年,绝大部分职工文化程度不足小学5年级水平。全区从业人员中不识字的比例高达67.4%(全国为11%),1998年全区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为73650人,其中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1%,8.4%和31%,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96人(全国为626人)。由此可见,西藏总体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3.关于资金国家的大力援助并未形成西藏经济的“造血”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到2000年,中央财政补助逐年增加,在近50年中,累计补助达500亿元左右,加上近几年的共计600亿元以上。中央政府不仅通过财政补贴而且号召内地省(市区)对口援助西藏。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由部分省区(市)援建43项工程,总投资4.8亿元;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投资总额23.8亿元;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家直接投资117个援藏项目,总投资312亿元;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10.6亿元。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央财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能享受优惠待遇并保持较大增长的民族地区只有西藏。但从实施的结果看,中央的巨额财政拨款和全国的援助,并没有形成西藏强有力的“造血”机制,反而滋生了向国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西藏经济对中央和其他省区(市)强烈的依附性。

  二、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西藏至2005年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全区国民生产总值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1)西藏与内地农村的收入差距拉大。198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仅差3.2%,由于多种原因,近20年来,西藏与全国发展差距越拉越大。1985年,西藏农村人口年平均“纯收入”为353元,同年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398元,相差45元。1990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447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30元,相差183元。2001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1404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相差962元,其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相差40.9%,差距进一步拉大。

  (2)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幅度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9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83元,城乡差距为2413元。1997年西藏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高达5214元。2001年西藏城乡纯收入差距竟高达6465元。2005年西藏城乡收入高达6336元。

  从以上数据看,西藏农牧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6907元,而同期西藏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高达791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说明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显著且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这一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2.经济总量低

  西藏国民生产总值其总量长期以来是全国最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处于后几位。以1998年为例,国民生产总值仅为91.18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0.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716元,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仅高于位于全国倒数第一和第二的贵州省和甘肃省。产业结构中,西藏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所占比重最高,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全国各省区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超过50%。如2002年,西藏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4.6:20.4:55,农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0个百分点,而工业比重却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超过50%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农牧民从第二,三产业得到的生产性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

  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西藏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质的飞跃,GDP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0.4亿元,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有绝对的份额。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

  1951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1.29亿,第一产业1.26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7%;第二产业0.001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7%;第三产业0.03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3.27亿,第一产业2.32亿,占国内生产总值70.9%,第二产业0.22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第三产业0.73亿,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22.3%。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20.25亿,第一产业9.65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7%,第二产业2.41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第三产业8.19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4%。200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184.59亿,第一产业40.97亿,占GDP的22.2%,第二产业48.11亿,占GDP的26.1%,第三产业95.51亿,占GDP的51.7%。2005年GDP250.4亿,第一产业48.1亿,占GDP的19%,第二产业59.8亿,占GDP的23%,第三产业142.5亿,占GDP的57%。

  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2年突破50%后,2003年达到51%,2005年达到57%。从全国的情况看,2002年第三产业超过50%的只有北京、上海和西藏。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超过50%,一般认为是进入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社会的标志,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显然这和西藏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符。

  (2)第二产业在西藏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出现过高速增长。按三次产业发展的规律,首先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亦即工业化的过程,然后在第一、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西藏的情况是1979年第二产业达到最高点,占27.7%,1988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降到1959年以来的最低点11.9%。西藏经济没有形成过“二、三、一”或“二、一、三“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从来没当过第一。

  (3)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按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84年后西藏第一产业基本稳定降到50%以下,1997年以后降到40%以下,2001年后降到30%以下,200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排到第三位。从三次产业调整的比重看,农牧业的结构性调整已取得相应的成就。

  现在西藏三次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结构,但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并不协调。有资料表明,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不仅如此,西藏第三产业还带有明显的消费型、粗放型特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本身的份额不高,近几年,又以建筑为主,建筑业的比重均占60%以上,这既是中央对西藏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反映,更是西藏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的表现。第一产业的相对份额虽稳定下降,但农牧业本身的落后能否使占西藏人口80%的农牧民从农牧业中获得发展?西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现在,产业结构未能直接反映出西藏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应以此为依托,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支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方面应大有所为,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的历程还十分漫长。

  参考文献:

  [1]肖传江

  刘建祥:二十一世纪西藏反贫困的战略.调查与研究,2001年2月

  [2]西藏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杨利锋:论西藏开发的战略举措及对策建议.西部开发资料通讯,2005年5月

  [4]王太福

  王代远

  王清先: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第33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5]徐明阳: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前言,第3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6]胡春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调查与研究,2004年1月

  [7]根据西藏经济统计资料整理

  [8]王绍泉:西藏第三产业比重偏高的原因、影响及趋势.西部统计通讯,1995年第3期

  [9]朱亚冬:加快西藏产业化建设,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西藏经济发展论坛,2005年

篇二:西藏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

  

  圆园21年第03期总第461期耘悦韵晕韵酝陨悦砸耘杂耘粤砸悦匀郧哉陨阅耘经济研究导刊杂藻则蚤葬造晕燥援461晕燥援03袁圆园21西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赵恒山,冶福军(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拉萨850000)摘要:人口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区域能否合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使区域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相协调,是实现当地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地人口的规模、结构以及整体的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西藏地区;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3-0089-03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其不断发展演变根本性因素。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区域人口的增长与变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区域人口演变的重要物质因素。一个地方的人口规模、结构以及人口的素质等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二者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的,很大程度上由这个地方的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1]。西藏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区内平均海拔较高,是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由于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西藏人口整体数量较少,且整体分布较为分散。西藏人口主要由藏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其中藏族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藏的人口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西藏地区总人口数共增长了14.75%,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其人口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一、西藏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一)西藏人口状况西藏地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人口数量少,人员比较分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19年,西藏人口数量一直呈增长的趋势。2000年年末常住人口为258万,到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351万。近20年间,西藏人口数量增长了103万人,每年都收稿日期:2020-05-28大约以5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新增长的人口为当地经济生产建设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但也给自然与社会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从年龄结构的划分来看,15~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0~14与65岁以上是非劳动适龄人口。从国家统计局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对这5个年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来看,西藏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在近几年呈增长趋势。劳动适龄人口呈年轻化,这为西藏地区劳动力资源提供了优势,充分体现了当地社会生产朝气蓬勃发展,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西藏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下,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国家统计局关于西藏近十年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可知,西藏地区经济生产总量正在逐年稳步增长。其中,2019年相比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倍左右,其中第三产业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说明,西藏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已经由传统的追求物质需求转化为精神需求,这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关文献,选取了2000—2018年间反映西藏人口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评价指标。其中,人口方面的指标包括总人口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总数;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了相对客观地对近期西藏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本文首先采用熵值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熵在信息学中主要用来衡量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和信息的不确定性。一个指标的熵值与其项指标占该项指标总值的比重,X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Hj表示第j项指标的熵值,Gj表示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其中,i=1,2,…n;j=1,2,…m。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值计算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效益指数,并据此对西藏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人口与经济的效益指数F(x)计算公式如下:F(x)=移i=1WiXim式中,F(x)表示人口与经济效益指数的评价值,Wi表示人口与经济第i项指标的权重,Xi表示人口与经所蕴含的信息量以及所占权重的大小成反比。其计算济第i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m表示人口与经济评价指方法如下:标的个数[3]。1.对所选取的人口与经济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二)评价结果与分析归一化处理。即先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从下表计算结果可知,在经济发展方面,5个指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计算公式如下:的权重值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地区生軍=Xk/XF(Xk)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说2.根据归一化处理后数据计算出第i年第j项指明,在2000—2018年这一时间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标的比重:业对于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n用。特别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兴起,不仅加Rij:Rij=Xij/移j=1Xij快了西藏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改善了当地就业情况,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n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人口方面的两个指标中,高中以Hj=-移i=1RijlnRij/lnn上文化程度人口数的权重相较于总人口具有明显的优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势。这也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具有巨大Gj=1-Hj的推动作用。人才是国家与民族的重要财富,在新时期5.对第j项指标权重Wj进行计算:人才的作用则更加突出。所以,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地mWj=Gj/移j=1郧j区发展的基本策略必须长时期坚持和发展下去。只有在上述各计算公式中,F(Xk)表示某一指标中原始为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才能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的值,Xk表示某一指标的原始数据,保证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軍X表示某一指标原始数据的平均值,Rij表示第i年第j下页图1中显示,2000—2018年期间西藏地区人表1各计算指标的权重值评价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的5500人增长到2018年的35700人。但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低,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需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普及,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在经济发展方面,西藏地区这一时期经济1.61.41.210.80.60.40.202000200220042006效益指数增长幅度总体较缓。自2010年后经济发展效益指数上涨幅度开始逐渐变大,说明西藏地区2010年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口效益指数经济效益指数20082010201220142016图1人口与经济效益指数图2018年份三、西藏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由于较为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当地地广人稀且多为集中分布的人口分布特点。另一方面,西藏地区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独特的高原风光也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藏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其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当地自然与社会资源带来了一定压力,而且其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当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问题[4]。参考文献:实现西藏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承载力,适当控制人口规模。过多的人口不仅会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而且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全民文化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新时期开展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应该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首位。再次,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之,只有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才能实现西藏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姚一平,瓦哈甫·哈力克,付吉芮.干旱区绿洲规模适宜度评价———以于田绿洲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5):1-7.[4]李国斌.关于西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8,(1):38-40.[2]西藏自治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援[1]郎维伟,赵书彬.西藏人口特点和结构优化浅析[J].西藏研究,2016,(6):75-81.Study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opulationandsocialeconomyinTibetZHAOHeng-shan,YEFu-jun(LhasaNaquhighschool,Lhasa850000,China)Abstract:populationisanimportantfactorintheevolutionofregional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Whetheraregioncanmakerational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ocalpopulationandeconomy.Sincethebeginningofthe21stcentury,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ibet’ssocialeconomyhasgreatlychangedthesize,structureandoverallqualityofthelocalpopulation,whichhashadacertainimpactonthelocalsocialeconomy.Keywords:tibet;population;economy;sustainabledevelopment;entropymethoduseoflocalhumanresourcesandcoordinateregionalpopulation,resourcesandeconomicdevelopmentisthemostimportantfactortorealize[责任编辑晓群]-91-

篇三:西藏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

  

  数据变化看西藏发展鲁文?图/格桑卓.玛19年底,西藏自治区宣丨布74个贫困县全部脱

  贫,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根本解决。从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下的极度贫困到和平解放

  以来不断的减贫实践下西藏最终摆脱绝对贫困不过短短70年。这里通过几个经济指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看西藏长期减贫实践中脱贫目标达到的相关因素。1959年、1980年、1995年、2012年和2019年是西藏减贫历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从民生的不同维度勾勒西藏减贫的历史图卷。1959年是西藏旧制度的结束,民主改革的开启之年。从此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建立起来。这一年的数据可以作为西藏广大人民新生活的起点。1980年,全国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也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之年。

  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工作转到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上来,并明确了西藏脱贫致富的发展方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西藏的推进,“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落地,加速了西藏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为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提供了强劲动力。1995年,历经15年改革开放的西藏农牧区实施“两个长期不变”等政策,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构成了此阶段农村减少贫困人口的主要推动力,农牧区整体性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17年间,全国进入综合性开发和加强低保兜底作用的扶贫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拉开序幕。脱贫攻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最终目标是消除绝对贫困。2019年是西藏宣布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是西藏人民迈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关键一年。1.地区生产总值,综合发展能力的提升是西藏减贫的重要环境基础.▲作者(右)深入田间地头与西藏当地农民交流。屮央第-次叫藏r作庵谈会将沔藏[:作转到提高人民物质屯活水中和科学文化水、丨丨:来,丼明确/叫碱脱贫致W的发M//针农忖经济休制改

  取在叫藏的推进,“两个长期+变”的政策落地加迚/叫藏农牧K经济的发展,力贫W人丨_|的急

  剧减少提供/强劲动力西藏经过70年经济建设,发展实力日益增强,为当地农牧区减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9年西藏实施民主改革之际,除了传统农牧业,西藏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当时的地区生产总值很低,人均GDP仅为142元。

  民主改革改变了西藏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下22中国西藏

  ^

  ^

  ^

  \^

  ^

  ^

  ^

  r^

  r^

  r^

  r^图一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图二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劳动者掌握了生产资料,生产力也得到极大解放。改革开放伊始,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比1959年增长了近4倍。

  改革开放进一步在西藏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生产。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激发了西藏的发展活

  力。1980?2012年在西藏32年的发展历程中,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80倍。确立了发展经济这件大事作为西藏工作的重要方针。1992年以来,西藏经济常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依然保持2021年第1期23中国西藏^高原战贫?■!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第二产Ik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第三产业比例图三西藏按三大产业划分的就业人员数(万人)了较高的增速。短短8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倍。2.投资与就业带动脱贫情况。1959年,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刚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的西藏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西藏获得的投入依然主要用于补充

  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方面的短板,西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到1980年,西藏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59年增长了5.24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兴起改革开放之风。党中央为了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开始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的投资力度一再加强。1995年,西藏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80年增长了19.41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固定资产投资改善了西藏基础设施,帮助农牧区和农牧民改善生产条件,也改变了当地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为减贫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2012年西藏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是1995年的19.21倍。进入新时代,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放缓,2019年数值是2012年的3.1倍。固定资产投入更多向基层建设和民生项目倾斜,其中许多项目直接用于扶贫项目,如增加产业扶贫资金数量,加强偏远农牧区公共设施投入,重在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中央和全国各对口援助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随之发生变化。如图三所示,更多农村劳动力在西藏实现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人口就业的多元化,短期内增强了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机会,长期以来更是有利于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加大投资力度,集中建成了一

  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项目,为西藏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强

  劲支持,也增强了西藏减贫的支撑力量。图二所示的这几个年份分别代表着西藏几个历史时期固定资产投资2000019501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1600014000120001000085788000600040002000664734251082735335801409"^326■2070141327581754—875■

  41230c196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22019图四全体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24中国西藏

  1985年财产性和财产性和2012年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22%转移性收2018年工资性收入89%收入51%图五西藏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动力,实现°扶智、扶志”双目标。3.收入指标变化是脱贫攻坚成

  效的直观体现高了近两倍。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方略聚焦深度贫困人口,大大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图四显示,2012?2019年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最大,由5697元增加到12951元,年均增长12.4%。特别是2015年以来,脱贫攻坚作为国家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最终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从不同时期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的变化可以看出,西藏农牧民摆脱贫困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政策引导和地方系列政策的具体部署下,西藏农牧“两不愁、三保障”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其中,衡量“不愁吃不愁穿”标准的最直接的指标为收入水平。这一指标也是国际上衡量贫困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测定标准。西藏农牧民的生活变化最直观的体现也在收入的变化上。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之时,西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仅有108元。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其优势,为西藏农牧区的减贫提供了保障。198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1965年增加了1.5倍。

  随后,“两个长期不变”为主的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1995年西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80年的3.2倍。“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启了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扶贫战略实施期。期间,西藏也开展了开发式扶贫,并与加强农村最低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推动西藏农牧民实现增收,使得2012年西藏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5年提1985年1995年2012年2019年图六西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2021年第1期25中国西藏^^高原战贫据调查结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120%丨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I初中入学率100%91.40%9.70%99.40%99.90%世界银行将国际贫困线上调至人均消费1.9美元/天。而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党的纲领来看,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体现在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即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图六所示,西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中食品消费的比例持续降低。改革开放初期,西藏的恩格尔系数为68.3%。随着改革的深入,1995年,西藏恩格尔系数达到53.2%。

  根据调研,西藏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越来越多元化和精细化。例如,过去不太食用果蔬的藏北牧民现在也会购买当地无法种植而从外地运来的蔬菜、瓜果等。仅从消费金额的占比看,2012年,西藏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17年前差别不大。到2019年,西藏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长期的减贫行动增强了西藏农牧民获得转移就业的能力,促进了他80%60%40%20%0%1959年1982年1995年2012年2019年图七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情况民转移就业规模增加和参与领域扩宽,推动了农牧民的收入结构多样化(见图五)。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和引导劳务

  输出脱贫是我国长期减贫实践的经

  验,也是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举措。

  西藏高原特色农畜产业提升了农村

  家庭经营的质量。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从第二、三产业中寻找到就业机会,工资性收入比例明显上升。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西藏安排了60多万个生态岗位。以西藏农牧区为主的广阔区域内,大量农牧民在务农同时,承担护林、护草等环境保护任务,也获得一份固定的劳动报酬。

  而且,各地在安排生态岗位时倾向于当地有管护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目

  前,生态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3500元,成为农村贫困人口重要的工资性收入来源。为了更好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国家对生态脆弱地区实

  施严格的保护政策。为了实现草畜平衡等生态目标,西藏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以达到禁伐森林、控制草场载畜量的环保目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在内的农牧民保护环境的行动可

  以得到国家的补贴。这些补贴也在西藏农牧民转移性收入中占到较高的比重。西藏农村耕地、草场等生产资料的租赁、收入余款的存款利息等财产性收入比例也日益增加。针对丧失劳动力的高龄或者残障贫困人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通过转移性收入的形式实现了特困群体的兜底脱贫。总体来看,西藏农牧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并不仅在占比上,也在于各类收入来源变化和收入分配的质量上,还需要保持收入结构的优化。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变

  化体现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之路们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和消费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食品消费在农牧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有明显下降趋势,西藏农村居民消费模式从以往的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5.脱贫攻坚中教育、医疗“保障”目标的现实程度脱贫攻坚核心指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

  主要是指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据此,这里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作为一个衡量指标,以考察相关年份里西藏实行义务教育的情况。如图七所示,义务教育在西藏的普及率逐年提高,

  在地广人稀的西藏达到这样的目标是非常难的,为此,在教育“三包”消费支出也是国际上衡量贫困

  的普遍方式,如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主要基于消费基础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随着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消费水平而变动。2015年10月4日,根26中国西藏

  政策和助学金制度等政策安排下,西藏农牧民子女享受到15年的公费教育。让子女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肓不会给西藏这些农牧区家庭造成经济负担。长期对人力资本投资也让西藏农牧区青年通过教育获得更高的工资预期、更多的就业选择,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每千人医疗机构病床数量和医务人员数量是普遍认可的衡量一个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如图八所示,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70.6岁。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极大缓解了因病致贫的风险。和平解放70年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作用下,针对物质资本的匮乏和人力资本的薄弱,中央制定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持续增加的资金投入不仅增强了西藏经济的总体实力,更触及西藏深层次贫困的诱因,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同时,增强了西藏农牧民的自我发展▲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完小附设双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曲业芝摄发M特色产收脱贫和引汙究务输出脱贫足我丨长期

  减贫实践的经验,也足精准扶贫方略的M耍平措。能力。随着不同发展阶段的扶贫标准动态调整,西藏也采取相应政

  策、举措,减贫成效曰益显著。特别是2012年国豕贫困标准比2009年提高92%,西藏农牧区83.3万人口低于新贫困标准。面对巨大的贫困存量和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时间表,2012年以来,西藏米取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五个一批”,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最终在2019年底达到摆脱绝对贫困的新时代

  1959年11980年1995年12〇12年12〇丨年脱贫攻坚目标,也就跨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槛。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西藏发展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当然还有图八西藏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务人员数量变化情况更高的目标需要实现。51■每干人医疗机构病床数■每干人医务人员数量2021年第1期27

篇四:西藏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西藏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元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原则,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政治基础。有利于保证少数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西藏人民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政局稳定、社会和谐。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推荐访问:西藏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 西藏 原因 地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