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张学良无疑是闻名中外的人物。自他出生之日起,便受到父亲张作霖的悉心培养,被视为家族的继承人。到了28岁时,张学良正式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掌控东北三省奉系军阀的核心人物。
张学良一生经历了许多跌宕起伏。逼迫蒋介石抗击日本侵略,最终被迫下野,之后更被软禁幽居数十载。在这些动荡岁月里,他得以依靠发妻于凤至和另一位著名女性赵四小姐的陪伴,度过漫长时光。
张学良和妻子于凤至育有三个儿子,另外与赵一荻也有一子。这四个儿子分别被命名为张闾珣、张闾玗、张闾琪和张闾琳。张学良在给儿子们取名时,选择了带有“玉”字偏旁的字,且其中“珣”、“玗”、“琪”均出自《诗经》,寓意深厚,反映出他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
令人痛心的是,于凤至所生的三个儿子均未能幸存,早早离开了人世。张学良白发人送黑发子的悲痛,无疑是他生命中难以言说的伤痛。然而,他与赵一荻的儿子张闾琳却幸存下来。1994年,64岁的张闾琳首次返回东北,带回了两件珍贵的物品,让年迈的张学良见后感动落泪。
展开剩余88%外界对于张学良对于凤至的态度有诸多传闻和揣测,流言纷飞,但无论事实如何,他对于凤至所生的三个儿子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和疼爱。1917年,于凤至生下长子张闾珣,之前她还生有一个女儿张闾瑛。接着在1918年和1919年,连续两年又生下张闾玗和张闾琪。尽管外人普遍认为张学良对这段包办婚姻并不满意,甚至不喜于凤至,但于凤至连续三年为他生子,这份情感之“不同寻常”,令人深思。
张闾琪是张学良的小儿子,性格讨喜且懂事,因此极受父亲宠爱。但这份父爱并未能阻止他早逝的命运。年仅十岁时,张闾琪不幸罹患肺结核。在那个医疗水平有限的年代,肺结核几乎是致命疾病。尽管张学良权势滔天,却也无力挽救幼子的生命。1929年,《大公报》刊登了张闾琪去世的讣告,带来了家族的巨大悲痛。
作为长子,张闾珣自出生便受到家族高度关注,尤其是祖父张作霖的疼爱,视他为未来继承人的希望。张学良同样对长子倾注了大量关怀。1933年,年仅16岁的张闾珣随父亲前往欧洲留学。他聪明且勤奋,不负众望,成功考入世界名校牛津大学。
从牛津毕业后,张闾珣在父亲的推荐下,进入伦敦《泰晤士报》任职。虽然张学良的背景帮了忙,但张闾珣的才华也实至名归。他甚至能用拉丁文写作,显示出过人的学识和能力。
张闾珣的成长令张学良倍感欣慰,然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人生遭遇巨大转折,家人命运也随之改变。父亲被囚禁,母亲和兄弟姐妹离散,且当时的伦敦不时发生恐怖事件,重重压力使张闾珣精神崩溃,不幸染上精神疾病,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
母亲于凤至忧心忡忡,辗转将张闾珣带往美国治疗。张学良自知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也明白儿子的病情与自己有着密切关联。为此,他经常写信鼓励儿子,希望他早日康复。张闾珣终身未婚,内心牵挂着母亲与远在台湾的父亲。为改善他的病情,于凤至多方奔走,促成父子团聚。
张学良曾陪同张闾珣去诊所就医,一起买菜、看画展,探索台湾的美食,但这些关爱未能改变病情。1981年,64岁的张闾珣病逝,令80岁的张学良再次经历了丧子之痛。悲痛中,他亲自为儿子选定墓地,次年张闾珣骨灰安葬于阳明山。
二儿子张闾玗性格活泼,酷爱运动,尤其擅长高尔夫球。他和父亲性格颇为相似。尽管张学良被软禁,张闾玗的生活几乎不受影响,花钱挥霍不计后果,甚至因经济拮据大胆向家中索要金钱。张学良虽生活困顿,但张闾玗依然奢侈无度,还欠下巨额债务。
张闾玗嗜烟成性,几乎形影不离地叼着烟。1986年,86岁的他因肺气肿去世。张学良觉得儿子的死与自己遭遇的不幸密切相关,若非自身变故,儿子或许不会早逝。
尽管小儿子幼年夭折,其他两个儿子也均活到了六十多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已算不短的寿命,但对张学良而言却太过短暂。三个与于凤至所生的儿子先他而去,唯有张闾琳陪伴着他走完余生。
张闾琳是张学良与赵一荻所生,1930年出生。张学良、于凤至和赵一荻之间的复杂关系曾引起轩然大波,坊间流传张闾琳为私生子。根据时间线,张闾琳确实出生于二人未正式离婚前。
但在当时纳妾风行的社会背景下,“私生子”称谓并不普遍。加上赵一荻后来成为正式妻子,关于私生子的争议逐渐平息。1946年,张学良被押往台湾高雄软禁,赵一荻始终忠诚陪伴,不离不弃。
早年,赵一荻将张闾琳送往美国,由朋友照顾。这对美国夫妇虽有文化差异,却视张闾琳如己出。初到陌生环境,张闾琳思念母亲,但在新家庭的关爱下逐渐变得开朗自信。
由于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他学会了流利的英语,却渐渐忘却中文,也对父母的容貌记忆模糊。然而,虎父无犬子,张闾琳天资聪慧,在白人儿童中表现突出。对航天事业极具热情的他,25岁便成为航天技术专家。
尽管童年对父亲记忆模糊,成年后在长辈提醒下,他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事业成功后,他娶妻生子,妻子陈淑贞是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二人的结合被视为门当户对。
时光荏苒,思念儿子的赵一荻托人多方打听,最终得知张闾琳消息。在亲友帮助下,张闾琳携妻儿赴台湾,与多年未见的父亲团聚。张学良虽面容沧桑,父子情谊未曾减弱,重新成为一家人。
张学良还为两个孙子取了中文名,寓意“信仰”,表达中华文化的传承之意。虽说台湾美丽,却难比东北故乡的沃土。随着年岁渐长,张学良思念故土越发深切,虽回不去,但儿子张闾琳代他完成了归乡之梦。
1994年,张闾琳与妻子以华裔航天专家身份回国,先游览北京,继而乘车赴沈阳。到达东北后,他们参观了昔日辉煌的“大帅府”,那昔日繁华已变得寂静破败,昔日的亲人或已逝去,或远在他乡。虽然张闾琳不能用中文表达内心感受,但那沉重的历史氛围深深感染了他。
随后,他们游览了“九一八事变”纪念塔及东三省的历史遗址,最后来到祖父张作霖的墓前。站在墓碑前,张闾琳泪眼朦胧,虽父亲未能随行,但他以儿子的身份代为尽孝。此次归国,他拍摄了大量照片,寄托父亲对故土的思念。
1995年,张闾琳再次回东北,参加爱国志士阎宝航的百年诞辰纪念,同行的还有宁恩承——原东北大学秘书长,亦是张学良的台湾邻居。宁恩承告诉他,张学良虽已九十高龄,但身体状况尚可。
同年6月20日,南京和重庆的代表分别前来拜访张闾琳。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赠送礼盒,盒内刻有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赞誉“千古功臣张学良”,并用雨花石排列出“寿”字;重庆红岩村纪念馆代表送上两柄龙凤手杖。张闾琳将这些珍贵礼物亲手交予父亲。面对来自祖国的关怀,九十多岁的张学良泪流满面,虽不能回故土,心灵却得到了慰藉。
时至2022年,张学良已故,而他的唯一在世儿子张闾琳已92岁高龄。张家似乎遗传了长寿基因,张学良活过百岁,张闾琳也屡获高龄。尽管如此,张家的早逝悲痛依旧深刻,父母送别子女的哀伤,张学良体会颇深。
张闾琳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来淡出公众视野,将事业交由儿子继承。张居信与张居仰两位孙辈在各自领域表现出色,延续了张家的荣耀。
张学良波澜壮阔的一生,既有意气风发的辉煌,也有晚年的孤寂与遗憾。曾经儿女环绕的家园,到头来只剩下他与张闾琳和女儿张闾瑛相伴。尽管有悲伤,但也有些许慰藉。
“少帅”张学良的历史评价,或许难由常人准确下定论,然而周恩来总理的一句“千古功臣张学良”,似乎已为他的传奇人生作出了最真切的诠释。
央视网:《张学良小传》
中学文科参考资料:《张学良之子还乡记》
百年潮:《张学良三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发布于:天津市658金融网配资-正规炒股配资-在线配资门户-10大股票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